当“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”的谜底从摩尔斯电码中被层层拆解,当冼星海的歌声、“八百壮士” 的呐喊穿越时空在展厅回响 ——7月20日,黄石市博物馆“破译反法西斯密码,传承抗战精神薪火”主题社教活动,用一场“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互动”的思政课,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让精神成为可触摸的力量。
密码游戏:在破译中触摸历史温度
活动开场的 “我当小小密码破译员” 环节,成了最吸睛的 “历史入口”。志愿者老师韩维怡带领同学们分组围坐,摩尔斯电码纸条上的符号像一个个待解的历史密码,大家对照密码表蹙眉思考,笔尖在纸上飞快记录,小组里不时响起 “这个点划应该对应‘世’字”“我们拼出‘胜利’了!” 的讨论声。当 “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” 的完整字样最终浮现,掌声里不仅有破解难题的喜悦,更有一份特殊的触动 —— 就像当年的地下工作者用智慧传递情报、守护山河,今天的孩子们用同样的 “解码” 方式,与八十年前的热血岁月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。“原来密码里藏着这么重的历史记忆!” 一位小朋友举着破译后的纸条,眼睛里闪着光。
抗战故事:在讲述中读懂精神内核
如果说密码是历史的“谜面”,那么故事就是精神的“谜底”。《冼星海到黄石演唱》的分享里,1937 年的黄石煤矿旁,冼星海带着团队用歌声当武器,把煤矿工人的劳动号子谱成《起重匠》,让 “艺术抗战”的力量直抵人心;在《淞沪会战》的讲述中,1937年的四行仓库前,“八百壮士”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,“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” 的英雄气概让现场瞬间安静;而《日本投降》故事里1945年南京受降仪式的画面,让“百折不挠、终获胜利”的信念变得如此具体——原来,抗战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冼星海的笔、壮士们的枪,是千万人“不认输”的坚守。
知识抢答:在问答中深化历史认知
“冼星海在黄石创作《起重匠》的素材是什么?”“淞沪会战中带领‘八百壮士’坚守 四行仓库的是谁?”“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哪一年?”…… 知识抢答环节里,问题刚一 抛出,参与者们便纷纷举手。从黄石本地的抗战历史,到全国性的抗战事件,再到抗战精神的内涵,问答之间,历史细节被一一厘清,精神内涵被层层深化。
“破译密码”是形式,“传承精神”才是内核。通过这场活动,我们不仅重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历史,更让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爱国情怀、“众志成城、团结御侮” 的集体力量,在年轻一代心中埋下种子。